偶上学期间,几乎与数理化为伴,眼前顾及的都是期末考如何如何、奖学金如何如何这种短期利益,以至于“琴棋书画,样样不通”,其实也不是没机会接受绘画、音乐这些比较人文的教育,只是当时以偶的年龄,无法领悟到这些人文教育对人一生素养的重要性,所以从未上心。
中学时音乐老师很敬业地教偶们简谱、五线谱的读法,并且很用心让我们体会音乐的美。偶兴趣索然,简谱上注土音对付,五线谱则干脆抄同学姚春萌的来糊弄。学期结束,居然连降音符都不认得。高中喜欢上了吉它,才知基础乐理的重要性,悔之晚矣。自学了几年吉它,一无所获,最终放弃。
上大学时选修过国画。一长发老者颇有耐心地教偶们国画的技法,虽然一学期只教了偶们画葡萄和小鸡,但“浓淡干湿”的应用,还有画画时要注意留白,不要把画面全占满等等基本的道理,现在还是记得的。无奈偶基础太差(其实是没基础),考试时让画小鸡,偶还异想天开想画只在葡萄架下撅屁股的小鸡,结果可想而知。考试结束,偶万分内疚地交卷,老师看后沉吟良久,念偶没缺过课,勉强给了个及格。
人文素养的缺乏,让偶对拍照一直缺乏深层次的理解,以至于让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只热衷于画质的好坏,能不能拍出人脸上的痦子、毛孔等,居然成了偶评价相机、相片的标准之一,实在让人汗颜。
很多人说,人文教育跟拍照有什么关系?关系自然是大大的有。一张相片能让你赞叹,或许是因为画质与技法,但能让你久久回味,则是因为其中所包含的情感:欢喜、悲伤、恐惧、勇敢、彷徨、坚定、犹豫、力量、软弱、纯真、风霜……你心中有什么想法,你就会喜欢什么类型的照片。偶,喜欢爱与生活。
注意到画面中的情感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,是偶对于摄影理解的分水岭。
拜读了色影无忌上元素DX的一段话:
摄影和照相的区别就是:照相只要去记录就可以,而摄影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的表现,如果你在照相的时候你可以真正的考虑到,重视背景而不单单看重主体,用区别于常态的机位及角度去观察,注重光线产生的阴影而不是看中被照亮的地方,敏锐的发现人物肢体语言的特征,了解色彩给人的心理感受,知道如何运用化妆、发型等手段美化人物,清楚什么是对比、什么是平衡、什么是节奏、韵律……..虽然很多还是学而习之就会的技术手段,但这时你的照相已经融入的你的思维方式,自然就成为了摄影的范畴。而这正是很多人只会照相不会摄影的一个难于跨越的瓶颈,而上述的规律又要就你在按快门的那一刹那完成,只有习惯于思维又多实践的人才能完成。思维层面还只是停留在用什么器材和场景的人,还要有很多很多很多的感悟呢。这正是我以前就常说的“功夫在摄外”也是“道”和“术”所掌握的思维差异。